【专病门诊】抽动不是事儿!爸妈快来get这份儿童抽动科普大礼包
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,以抽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类疾病。抽动障碍的表现多种多样,这也导致了在临床中治疗手段相差较大。什么样的抽动需要治疗呢?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两种情况。
场景一:女孩,4岁。2周前上幼儿园后出现眨眼,眨眼使劲,平均1~2秒1次,老师反映课上被点名回答问题或表演时眨眼更为明显,平时在家时表情自然,眨眼偶尔出现。眼科检查未见异常。
这种情况首先考虑短暂性抽动障碍,又称为暂时性抽动障碍、一过性抽动障碍。短暂性抽动障碍是抽动障碍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,也是最轻的一型。虽然抽动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一,但通常对患儿的日常生活、学习和社会活动无明显影响。多见于内向、怕羞、胆小、遇事敏感、不合群的儿童,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后就容易产生这类抽动反应。如果抽动障碍的症状患儿本人可以接受,家长可以包容,同学及老师可以理解,这时就不需要药物治疗。但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,给予患儿心理上的支持、饮食及生活习惯的调整,防止病情加重尤为重要。
场景二:男孩,10岁。近1年出现眨眼、耸鼻、咧嘴等频繁“做鬼脸”的行为,学习时还会间断出现明显的全身抽动。成绩名列前茅,尤其数学更为拔尖,家长认为这种抽动可能是做题时的“灵感”爆发所致,不需治疗。
这个患儿仅表现为运动性抽动,病程超过一年,属于慢性抽动障碍。抽动障碍本身不影响智力,甚至有些患儿属于高智商水平,但在临床中,抽动障碍患儿比正常孩子更容易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、强迫障碍等多种疾病,从而影响了学习成绩。虽然这个患儿的抽动症状目前对他的学习和社会活动无明显影响,但其抽动的强度较大,涉及肌群较广,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可能症状加重,出现清嗓子、大声喊叫,甚至秽语的情况,持续终生。所以,家长及患儿一定要正确认识疾病,切不可“自以为”,反而错过了治疗的时机。
目前尚没有一种特异性的检查来明确诊断抽动障碍,据文献报道,抽动障碍从发病到正确诊断之间平均推迟5~11.7年。所以,当孩子出现抽动症状,是否诊断抽动障碍并需要口服药物,建议家长一定要带孩子来医院就诊,制定个体化的治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