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世界精神卫生日】躯体化竟是情绪“惹的祸”?
本期专家: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住院医师 杨晨光
每年的10月10日是“世界精神卫生日”,今年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。精神卫生健康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生活,应对一定程度的压力,而外界事件或内在情绪波动过大,可能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,甚至是出现一些躯体化症状,影响生活和工作。
躯体化对于一部分人群来说可能有点陌生,那什么是躯体化呢?
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上的不舒服,比如受惊吓后出现心慌,生气后出现胸口刺痛、头昏沉,生闷气时出现胃痛、腹泻等症状。这些症状和外界应激事件、焦虑抑郁等因素有关,时间久了,这些症状可能出现得更加频繁,持续时间也更长,逐渐影响生活和工作。我们反复去医院就诊,发现很多检查结果都正常,也没有其他器质性的疾病。此时医生提醒我们,这些症状可能和长期的焦虑抑郁等多种情绪问题有关。原来,情绪问题也会在身体上有反映,这种身体上感受到的不舒服就是躯体化症状。
躯体化和情绪波动有密切的关系,那么,中医是如何看待躯体化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呢?
中医认为,怒、喜、思、忧、悲、恐、惊这七种情绪有对应的脏腑,怒对应肝、喜对应心、忧思对应脾、悲对应肺、惊恐对应肾。若情绪波动超过一定范围,则会损害对应脏腑的气血,过怒则伤肝,过喜则伤心,过思则伤脾,过悲过忧则伤肺,过惊过恐则伤肾。因此,中医在改善躯体化症状的同时,也注重调节患者的情绪状态,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、针灸、耳穴等,也有芳香疗法、音乐疗法、中国传统功法等特色疗法,旨在通过调节人体的内环境,恢复心身的和谐统一。
此外,物理治疗也非常有效,且易于接受。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痛、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,目前已在我科开展。能够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,对改善情绪和认知,缓解躯体化症状等均有不错的疗效。
所以,当发现躯体化症状时要及时就医,它不仅是身体的问题,更是情绪的问题,在呵护自己身体的同时,也不要忘记多多照顾自己的心理。